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高考现代汉语词典:“馋”的两个层次 

2.“馋”的两个层次

陈林森

【馋】①看见好的食物就想吃;专爱吃好的:嘴~。②羡慕:看到喜爱的事物希望得到:眼~/看见下棋他就~得慌。(《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P136)

“馋”这个词在传统辞书(例如《辞海》1979年版)中的解释是“贪吃”,《现汉》解为“看见好的食物就想吃;专爱吃好的”,后者要准确一些。“馋”不完全等于“贪吃”,因为所谓“贪吃”是指吃相不好,吃东西贪得无厌,有暴食的倾向,“馋”则不一味追求数量,有时只需少许即可“解馋”;同时,“馋”也不一定是针对“好的食物”,它有可能是针对所有食物。只要有“三年自然灾害”一点点记忆的同志,就可以回想起那是一个多么“馋”的年代!什么都想吃,以至于为了“吃”那些不一定很好的东西,去做小偷或其他不体面的事,去冒很大的风险。说来不好意思,那年头我刚过十岁,正是长身体的时期,有一天饿得不行,跑到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爸妈不在家,就到橱柜里找,结果只有一瓶酱油是惟一可“吃”的东西,便毫不犹豫地倒了一点到嘴里,那当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或者反而加重了饿的感受,但在形式上还要算“吃”了一点“东西”。

王小波曾写过,困难时期,因为饿,有东西吃的感觉非常幸福(《革命时期的爱情》)。所以“馋”是中国历史上包括食物在内的物资长期短缺的现实在语言中的一个投影,是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一个表征,一种想吃而又吃不到的感觉,一种学生盼望放学铃响以便在第一时间奔向食堂找到自己的饭钵的冲动,这种奇怪的感觉现在已经“久违”了。梁实秋说:“人之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间。”他还说:“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以上引自《雅舍谈吃?馋》)这样说法比较全面。因此,“馋”有两种情况:一为想吃而得不到时的欲望,二为追求质量,想吃“好”(这个标准因人而异)的食物的念想。有人认为这是“馋”的“俗”与“雅”的两个层次,而《现汉》的解释只偏于第二种情况,就如某些女士喜欢吃零食之类的嗜好,或很希望有男友请她上海鲜楼撮一顿,但即使是第二种解释,也不一定非要“看到”不可,人有第二信号系统,古人尚且可以“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现代人更可以用各种方式来激起或表达这种强烈愿望。这种想吃“好吃的东西”的欲求,跟年龄、性别可能有些关系,比如小孩通常比较“馋嘴”,大人“花”(逗引)小孩的方法最常见的便是拿好吃的东西来讨他(她)的喜欢。

这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无疑是更基本的,这便是孟子说的“食色性也”,也是梁实秋说的“基于生理的要求”。有一个关于“馋”的笑话说:婆媳蒸年糕,婆不在,媳偷年糕到厕所里吃,婆回来,见媳不在,也偷年糕到厕所,见媳,尴尬,婆脑子快,忙说:“我怕你一个不够,又给你送来一个。”这个笑话反映了“馋”的普遍性,它不受年龄的限制,而年糕一般来说也不算什么“好的食物”,所以这是“馋”的第一个层次。以上当然是就“馋”的本义说的,至于引申义不持异议。

综上所述,关于“馋”的第一义项,建议改为:想吃而又得不到时的欲望;特别想吃好吃的东西。我们的社会,今天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也就是解决了“馋”的第一层次问题,现在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其中包括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能达到好吃的东西“想吃就吃”的程度,解决“馋”的第二层次问题。这样说来,人类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解决“馋”的历史。




上一篇高考语言表达:敬谦辞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