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小学语文写作指导:“添枝加叶”写具体

作文写不具体,内容空洞无物,是小学生习作的一种通病,原因之一就是不懂得方法,不善于描写。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我们不妨给它做加法,所谓加法,就是在句子的前后或内容之间添加必要的修饰成分或补充成分,使表达的意思更丰富,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这种方法叫“添枝加叶”。如:

1.天空下起了大雨。

2.灰蒙蒙的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

3.灰蒙蒙的天空把太阳给遮住了,白天变成了黑夜,天就像一口黑锅压下来,使人感到有些喘不过气来。狂风卷着黄沙,群魔乱舞,吹得人睁不开眼睛。雷声轰隆隆地响,声音震耳欲聋,仿佛山崩地裂。闪电像一根黑色的鞭子狠狠地抽打着天空,仿佛要把天撕扯成两半。闪电过后,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雨像炒豆似的砸下来,打得玻璃窗噼里啪啦地响。雨声高亢激越,像弹拨的琴弦。雨点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的水花像万斛珍珠。雨水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房檐落下来,地上满是积水,很快汇成了一条小溪……

从上面三个示例看,它们表达意思基本一致,但句1,写的很空洞,很笼统,只有干巴巴的一条筋;句2在句1的基础上,添加了“灰蒙蒙”“瓢泼”两个词语,直接间接地说明这场雨下得大,描写形象,但不能说具体;句3在句2的基础上,对下雨前的天气变化,下雨时天空和地面的不同景象,风云雷电、雨形雨色雨声等情景作了具体描写,让人见证和目睹了这场大雨的态势,视觉和听觉形象鲜明,立体感强。

这就是“添枝加叶”的效果。

面多空洞无物的作文,我们应该训练学生添什么,加什么?

一、“添”内容。就是在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情节,使表达的意思丰富起来。例如:

【原文回放】

接下来轮到六(2)班的“铁柱”上场了。他举起铅球,往前一推,球落了下来,一量,7米55,在场的人看了都不约而同地为他鼓掌……

从此,人们送给他一个雅号:托起地球的人!(《托起“地球”的人》)

这段话描写了一个叫“铁柱”的同学推铅球的情景。“铁柱”是怎样推铅球的,动作、神态怎样,同学们对他有什么看法,这些没有写清楚,写具体。

我们可以用提问的方法,把情节扩展具体:

⑴“铁柱”是个怎样的人物,他是如何推铅球的,动作、神态怎样?

⑵同学们对他有什么看法,表情、动作、神态怎样?

⑶我”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文提升】

接下来轮到六(2)班的“铁柱”上场了。他往场地上一站,就像一座铁塔,高耸入云。在场的同学看了都不由得惊呼起来。据说,他在上一届运动会上,立逐群雄,拿下多个体育项目的成绩第一。这次我倒要见识见识,看他怎样和我相抗衡?我这样想着,脸上不由地掠过一丝微笑。

只见他举起铅球,在划定的圈子里来回走了一遭,待到起点线上,他突然一声大“吼”,身子来了个360°的旋转,球像出膛的炮弹从臂膀上飞了出去,随后在空中划了一条优美的抛物线,接着“咚”的一声响,落了下来,深深地陷进了泥土里。一量,7米55,在场的同学都惊呆了。天啦,这不是“俄国大力士”吗?我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比赛场上顿时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从此,人们送给他一个雅号:托起地球的人!

小作者抓住“铁柱”的外貌,推铅球的动作、神态,观众的反应等,对“铁柱”推铅球的情景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突出了“力拔山兮”的特点。中间来了个插叙,插叙上一届运动会上比赛项目中,“铁柱”立逐群雄,拿下多个体育项目的成绩第一,为下文描写做了铺垫。

二、“加”细节。所谓细节,就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其实都是作者精心布置、安排和匠心独运,不能随意取代。细节运用得好,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篇课文中有一段细节描写:“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这段描写形象地体现了伯父和爸爸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其中“扶、蹲、跪、夹、洗”这一系列细小动作的描写更是恰到好处,它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凸显了伯父细致、热心的品质,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有这样独到作用。那么,作文时又该如何添加?

1.“加”动作。如:只见他腾空而起,跃过1米3!1米3!

只见他眼睛注视着跳高架上的横杆的位置,然后摆起两臂大踏步助跑。当他跑到踏跳线上的时候,左脚猛的用力一蹬,两臂向上摆动,身子像马踏飞燕一样腾空而起,跃过1米3!1米3!在场的同学看了,不由得惊叹起来。(《跃过1米3》)

“眼睛注视”“摆起两臂大踏步助跑”“用力一蹬”“向上摆动”等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具体地写出了“他”跃过1米3的横杆情景,让人看到了一个“实力派”运动员形象。

2.“加”神态。如:老师看到题目后,不禁思考着。

老师看到题目后,不由地皱起了眉头。他习惯性地把左手的大拇指放在嘴唇下面来回移动,眼睛聚焦着书本,仔细思考着。(《路遇拦路虎》)

这里,作者借助动作表现老师的神态,“皱起了眉头”“习惯地把左手的大拇指放在嘴唇下面来回移动”“眼睛聚焦着书本”,生动地再现了老师思考问题的心理过程。形象生动。

3.“加”语言。如:记得刚上三年级时,我写了一篇作文,得到了老师的好评。我拿着作文给妈妈爸爸看。妈妈看了说我写得好,爸爸看了却说差。我听了哭起来……

记得刚上三年级时,我写了一篇作文,得到了老师的好评。我拿着“杰作”跑回家炫耀起来:“爸,妈,快来看,我写的作文得了一百分!”

妈妈从厨房里走出来,看完之后,不禁大加赞赏:“霖霖,这是你写的吗?我的宝贝,真是太棒了!”

我把作文给爸爸看。可是爸爸看完之后,皱紧了眉头。他问我:“这是你写的吗?”

我说:“是的。”

“这哪里是作文?这是一块土疙瘩。句子不通,内容不具体,错别字又多,标点符号也不会用,这样的作文还能得一百分?依我看70分就很不错了。”

爸爸的话像一盆冷水,把我刚才的兴奋劲儿从头到脚浇了个透。我生气地冲出客厅,跑到房间,扑在床上失声痛哭起来……(《爸爸在左,妈妈在右》)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透过他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文中妈妈的语言充满着慈爱,鼓励;爸爸的语言充满挑剔、严厉,甚至苛刻,“我”听了感到伤心,难过。人物语言鲜明突出,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4.“加”心理活动。如:过年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可是我没有一点心情,心里老想着爸爸的压岁钱的事。

过了年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沙发上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尽管宋祖英的歌声那么甜美,赵本山的小品那么幽默搞笑……但我却没有一点心思去看,脑子里一直惦记着压岁钱的事。我不时地瞅了瞅坐在身边的爸爸,可是,他一点反应也没有,似乎把压岁钱的事早给忘了。我心里不禁埋怨起来:“爸爸这人也真是,不给压岁钱也就算了,为什么要用这种态度来对待我?”(《压岁钱,想说爱你又好难》)

为了压岁钱,“我”一直苦盼苦等,可等来的却是爸爸的冷视和无动于衷,使得“我”心生怨恨。都说等待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小作者的心里不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吗?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添枝加叶”不是随心所欲,想添就添,想加就加,添什么,加什么,都要视内容和中心而定。添加得好,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得不偿失。

小学语文写作指导:“添枝加叶”写具体由本站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本站,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更多内容请点击:




上一篇学好语文的五个要素 生活|语文综合知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