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解:生存的感悟
生存的感悟——史铁生《我与地坛》读解
史铁生是一位有相当成就的青年小说家,但我们这里介绍的《我与地坛》却是他的散文,毫无疑问,史铁生的这次“客串”相当成功,散文界甚至公认它是近年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作品近一万三千言,这在散文中是不多见的。小说有长、中、短之分,散文似无此分法,但以它这样的篇幅,实在可以算作“中篇散文”了。读过之后,我们分明可以感到这篇作品的分量非同一般,可以体会出它对于史铁生的特殊意义,作家显然十分珍视这次机会,他试图通过这次写作去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疾以后的心路历程,它是回忆,是自省,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
从内容上看,《我与地坛》有两条线,其一是作家与地坛的那种非同寻常的亲情关系;另一条则是作家对地坛生活场景中的几个人物的观察、描写和思索。前一条可称为“人与景观”,第二条则不妨称为“人与人”。
地坛是北京的一处古迹,和天坛、日坛、月坛等曾经同是清王室祭祀的处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天坛等几经增缮成为人们游览的热闹所在时,地坛却于风吹雨打中颓圮荒凉趋于沉寂,因而一般来说,写地坛似不大容易出文章。事实上,《我与地坛》也不是一篇通常意义上的写景状物、模山范水的纪游作品,地坛对作家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他已进入到作家生活之中,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作家进入了地坛,地坛成为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作者写地坛,突出的便是这种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隐秘的精神默契。因此,作家虽然写了地坛的外观,但他没有对地坛的古今沿革进行考索和记叙,也没有对地坛的面貌作什么总体的细致的描绘和刻画,作家情所独钟,抓住的是地坛那种对他心灵具有启发的味道,那就是他所理解的地坛的精髓,地坛的魂。把文章前前后后反复读过来,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动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因此,在作家的眼里笔下,一方面,地坛是那么荒芜、古旧,是“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另一方面,生命依然顽强,它们是愈见苍幽的老柏树,是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是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的蜜蜂,是摇头晃脑、展须疾行的蚂蚁,是忽飞忽走、时隐时见的瓢虫,还有把苍凉的歌声洒满天地间的雨燕,让人浮想联翩满是稚气地留在雪地上蹒跚歪斜深深浅浅的孩子们的脚印……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种难以言说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上一篇: 鲁迅《祝福》的人物形象|语文综合知识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