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把记诵放在科学的基础上
记诵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问题在于记诵什么,用怎样的方式训练学生记诵。过去的学塾强调记诵并没有错,错就错在用强迫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他们一时不可能理解的篇章。我们的诵读课则不然:学生读的都是历代名篇中的短制,易于理解,且无佶曲聱牙的文句;更为重要的是,其记诵活动被置于教师的具体指导之下,讲究记诵的科学性。看不到这一点,把我们的诵读跟旧时代的机械诵读等同起来是错误的。
记诵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记诵三要素的灵活运用上。
这三要素是:(1)口熟,就是通过反复朗读,象磁带一样,把课文的语句按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的“记忆带”上。这种记诵凭靠的是声音的直感,如吐字、句中停顿、语调、语气等,背诵起来常常是不假思索的,如幼儿之背诵诗歌,因而具有不稳定性。(2)利用支撑点,就是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首先记准若干关键语,包括名句、佳句以及段落的起结和衔接上下文的语句,用它们作为支撑点将全篇(段)贯穿起来。这种已含有很大的理解记忆成分,但仍然不够。在连贯背诵全篇(段)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若干个“断层”。(3)掌握文章的思路,即努力探索作者为文之用心,特别是要弄清文中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作者行文方式上的一些特点,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这就纯属理解记忆了。即便不能完全达到,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也有助于巩固记忆。
这三个要素尽管层次高低不同,其间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任何一个都不容忽视,因而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必须结合起来使用。一般地说,在起步阶段应以口熟和利用支撑点为主;待到半熟之后,就要利用文章的理路来达到连贯记诵。此外,还要注意记诵中有可能出现反复。这三个因素又常常是一个循环或交替使用的过程,主要之点是要提倡边读边思索。
记诵中出现“断层”,这指的是“因为”遗忘某句话,致使上下文衔接不起来。出现“断层”,在不同学生身上有不同原因,一般不外乎口不熟、对句意不理解、不熟悉作者的行文方式、不了解上下文的关系等等。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其中的原因作一点解释或提示。
记诵也要讲究技巧。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利用结构修辞法(含对偶、对举、衬托、排比、设问等)、骈句、韵文等等帮助记诵。但技巧又常带有个性色彩,因此要提倡学生不断地总结自己记诵的经验教训,从中发现巧妙的记诵办法。
上一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指南:诵读课的一般进程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